有的觀念流傳太久,久到不知道來源,久到成為刻板印象,甚至成為金科玉律或是道德判斷的標準。就像〝看完工作人員名單是看電影的基本禮貌〞這句話,似乎已經成為制約我看完工作人員名單的束縛。你沒看錯,我用的是〝束縛〞。
在這裡,我想理性討論〝看完工作人員名單是看電影的基本禮貌〞這句話的邏輯概念,但我相信會有人不認同。
緣起
要呈現一部好電影需要許多人的努力,不單單只是那些在大螢幕上出現的人,還包括幕後的工作人員,導演、燈光師、化妝師、劇本……等。大部分的人雖然可以輕易體認到這一點,但在情感上還是很難跳脫〝某部電影是某個人的作品〞的思維。某個人可以是導演、男主角、女主角、編劇……等,但絕對不可能是某個小腳色甚至是某個重要的服裝設計師或是動作指導。相對於大家道貌岸然地說︰「每個參與電影的人都很重要。」一般人實際的作為就如同前述,並不那麼在乎那些幕後工作人員。
也因此,對這種現象感到憂心的人們,體現到這樣的錯誤與荒謬,開始尋求可以表達他們對幕後工作人員致意的方式。答對了,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本篇文章討論的主題〝看完工作人員名單〞。
致意/禮貌的邏輯錯誤----因果關係無法建立
打個比方,有個小朋友被他媽媽強迫(或自願)坐在書桌前,看著他看不懂或是沒興趣的書籍一個小時。在這一個小時,小朋友的心思魂遊,雖然看著每個字,但因為語言的隔閡亦或興趣不合,完全沒把書本的內容吸收進去,我們可以說這個小朋友用功了一個小時嗎?當然不行,電影結束後看完整著工作人員的名單也是類似的道理,撇開英文、日文字幕等外國文字產生的語言距離,即便是中文也令人難以下嚥。再撇開工作人員名單枯燥乏味的問題,看過電影的人都知道,工作人員名單的字體都奇小無比,即便是在大螢幕也是一樣;再者,那樣跑馬燈的速度,根本沒辦法讓一般人來得及看到所有的內容,更別說嘗試去找出或是記憶些什麼。(對工作人員名單有興趣的朋友應該跟我有相同的經驗,一邊看著DVD,一邊按暫停,不然你只能得到一台附有背景音樂的黑白跑馬燈。)這樣有看沒有懂的行為怎麼會是一種禮貌或是一種致意呢?看完工作人員名單充其量只證明了一件事----確實且完整地看完了整部電影----就這樣,沒有更多。
禮貌
〝看完工作人員名單是看電影的基本禮貌〞蘊含著負面的譴責力量〝看電影不看完工作人員名單連基本的禮貌都沒有〞,看完這句話有沒有一點罪惡感^__^”。不過好險這句話是錯,所以不用因為沒看完工作人員名單有罪惡感,更不用因為擔心產生罪惡感,而在看完電影後枯坐在電影院看著黑白跑馬燈。因為禮貌根本跟看完工作人員名單無關,除了上一段提到的有〝看沒有懂〞的觀點外,還有另一個觀點可以破除這個迷思(或是咒語)。
看電影總會有尿急的時候,即便是在電影開始前先去上廁所,還是有些膀胱比較敏感的人、喝了大杯飲料的人,又或者是去看〝班傑明的奇幻旅程〞的人,都可能在看電影的中途跑到外面小解一下,也可能是接一通重要的電話,甚至可能因為電影演太爛,盛怒之下一走了之。總之,看電影的過程中,總會發生中斷甚至是無法繼續看下去的情形發生。這些在電影播放中離場的人,無論他們是否再回來,總會有人認為他們不禮貌。這裡的〝不禮貌〞指得是對電影院其他正在觀賞這部電影的人而言,而不是在大螢幕裡表演的演員更不是那些幕後工作者。為什麼在電影正片播放中走動是一種對其他觀眾不禮貌的行為,而在正片結束後卻是一種對電影的不尊重?因為電影很難看走人,跟因為工作人員名單很枯燥走人並沒有什麼不同,只是單純表達不感興趣。
到這裡可以推論出以下的觀點:
1. 不感興趣的部份是工作人員的名單(枯燥乏味的顯示方式)也可能是工作人員本身(衝著某人去看這部片)。
2. 電影播放中,無論是正片或是工作人員名單,大聲走動干擾到其他觀看電影的人,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
3. 〝看完工作人員名單是看電影的基本禮貌〞這句話沒有因果關係。看電影的基本禮貌從來就不包括看完工作人員名單。反而是準時進場,不大聲交談,不大聲吃東西(包括塑膠袋跟紙袋的摩擦聲),手機關機或震動,入座後非必要不外出,若要外出儘量避免干擾他人……等。
如果這句話是對的
如果〝看完工作人員名單是看電影的基本禮貌〞這句話是對的,根據這句話除了會推論出〝看電影不看完工作人員名單連基本的禮貌都沒有〞這句邪惡的話之外,更會產生許多荒謬怪誕的事情。諸如,自己不感興趣的電影也要看完,不然就是對演員不敬,連基本的禮貌都沒有。自己不感興趣的書也要看完,不然就是對作者不敬,連基本的禮貌都沒有。如前所述,其實,看不看完工作人員的名單跟是否重視幕後工作人員根本無關。
我知道你在說什麼----可是還是〝邏輯錯誤〞
理性令人討厭的地方在於沒有想像空間。那群憂心幕後工作人員付出沒有人重視的人們,想出了這樣一種喚起大家重視幕後工作人員的方法,即便在邏輯上站不住腳,但或許可以將它視為一種宗教儀式或是自我靈修的行為。然而,這樣因為希望大家重視而產生的行為(看完工作人員名單),卻因為〝看完工作人員名單是看電影的基本禮貌〞這句話產生負面的效應(如前所述)。因為這樣的敘述會推論出〝不這麼做就是不重視〞的譴責力量,反而模糊了焦點—重視幕後工作人員。簡單的說,重視/致敬的方法很多,每個人有自己的想法,甚至有人用〝看完工作人員名單〞這樣邏輯不通的方式,即便是邏輯不通也可以用宗教儀式來看待它。但怎麼可以因為別人不採用你的方式對工作人員致敬,就說別人沒有看電影的基本禮貌!這除了邏輯不通還提出了嚴厲的人身攻擊!
演化中的禮貌?!
今年適逢達爾文200周年冥誕,也是「物種原始」出版150周年,在這裡借用〝演化〞來表達我對〝看完工作人員名單是看電影的基本禮貌〞這句話感到的壓力。根據教育部重編國語詞典修訂本,禮貌是〝表示敬意的儀容〞。不過,大部份人所認為的禮貌比較接近〝符合社會期待的行為〞,這當然包括符合社會文化期待的看電影行為。什麼是社會期待的看電影行為呢?當然包括之前提到的準時進場,不大聲交談,不大聲吃東西……等等。然而,社會是不斷在改變的,有些行為可能在過去一二十年是理所當然的,但現在慢慢被大家排斥;還記得以前看電影前要唱國歌吧~”~;這種社會文化的改變也是一種演化,說不定有一天,〝看完工作人員名單〞這樣的行為反而會符合社會文化對看電影的期待。當然,這個時候〝看完工作人員名單〞就可以名正言順地加入看電影的基本禮貌中了。
BTW, 我希望那一天永遠不要到來。^________________^
真的有人從頭看到尾嗎?你怎麼跟我一樣無聊啊~”~
All rights reserved
Categories: Comments
2009年2月15日 星期日
Are you watching〝the prestige〞closely?
看第一遍大致了解整個劇情,看第二遍對於裡面關鍵的轉換跟對白有更深的體悟,現在我準備看第三遍,你呢?
魔術的本質
片中飾演Cutter的Michael Caine有許多經典台詞,摘錄幾段精彩的跟大家分享:
〝……where they said you were the premier stage performer in London. Not magician, mind you. Performer of any kind.〞
這段話精準地表達了魔術的本質。魔術只是一種幻術,藉由技巧、手法和機關把觀眾耍得團團轉;而更進一步,將技巧熟練,將魔術的層級拉高到藝術表演的地位。正所謂,戲法人人會變,各有巧妙不同;好的魔術師將戲法適當包裝,讓觀眾融入其中,就像是在看表演一樣,而不是讓觀眾只單純注意到魔術本身,這樣反而會導致焦點轉移,變成一場破解魔術大會。魔術師在台上疲於奔命地隱藏,觀眾則在台下費心思量哪裡有機關,這讓一切都失去焦點。
〝No, he is a wonderful magician. He is a dreadful showman.〞
魔術的最高境界在於表演,而不是魔術本身。再簡單的魔術都可以讓人看得嘖嘖稱奇,除了練習增加技巧、手法與熟練度,更重要的是整個魔術的流程與包裝。
〝The secret impresses no one. The trick you use it for is everything.(魔術的秘密沒啥了不起,變魔術的技巧才重要。)〞
Christine Bale飾演的Borden本身了解這個道理卻沒把它做好。所以才會如同Cutter所說的〝觀眾根本來不及看得懂!!!〞這也使得Borden的〝移形遁影術〞落後於Angier的。
追問魔術的秘密來自於人性中的好奇心,這是很自然的天性,但可別無知到以為拆穿魔術師的魔術後,代表了些什麼。因為魔術本來就是一種表演,只是有的魔術師將它降格成一種技巧的展示,更特意將魔術塑造成一種巫術或是特異功能。觀眾因此被暗示或誤導,反而讓觀眾的觀賞重心失衡。拆穿魔術而大肆嚷嚷的人就好比入戲太深的影迷,還記得有些是演壞人的演員當街被路人掌摑嗎?!魔術就像是戲劇表演,也是表演的一種,不會有人傻愣愣地跑到片廠,扯落金城武的鬍子說﹕「看吧,我就知道你不是諸葛亮,還裝。」魔術跟戲劇一樣都是假的,需要化妝、戲服、宣傳、包裝、道具,宣稱破解的魔術的人,除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更公開向大眾宣揚自己對魔術本質的無知。
"Every great magic trick consists of three parts or acts. The first part is called "The Pledge". The magician shows you something ordinary: a deck of cards, a bird or a man. He shows you this object. Perhaps he asks you to inspect it to see if it is indeed real, unaltered, normal. But of course... it probably isn't. The second act is called "The Turn". The magician takes the ordinary something and makes it do something extraordinary. Now you're looking for the secret... but you won't find it, because of course you're not really looking. You don't really want to know. You want to be fooled. But you wouldn't clap yet. Because making something disappear isn't enough; you have to bring it back. That's why every magic trick has a third act, the hardest part, the part we call "The Prestige"."
〝每一場魔術表演都有三個步驟,第一個步驟是〝以虛代實〞,魔術師秀出一個真實的東西,一副牌、一隻鳥或一個人。讓你看這樣東西,叫你檢視它,看它的確是真的,平常地不得了。但是,其中一定有假。第二個步驟是〝偷天換日〞,魔術師利用這個普通的東西,做出令人嘆為觀止的表演,現在你很想找出秘訣,但是絕對找不到,因為你根本沒真正在看,你並不是真的想知道,你想要被騙。但你還不會鼓掌,因為把東西變不見還不夠,你必須把它變回來。所以魔術都有第三個步驟,最難的部份,我們稱之為〝化腐朽為神奇〞〞
這段話是Cutter用在片頭跟片尾作為本片首尾呼應用。在片頭,Cutter用小鳥來說明魔術的基本步驟,但在片尾則以機關師Bernard Fallon的現身作為〝化腐朽為神奇〞。或許Fallon一直都想現身吧?!為了完成兄弟倆的魔術夢想所做的自我犧牲,過著一半的生活,自己深愛的女人自殺身亡,甚至在自己的兄弟身陷囹圄的時候,還必須要扮演Fallon不能跟身邊的女兒相認,Fallon這個時候應該反而有點希望他那位太敢衝的兄弟早點死,這樣他才能完成魔術的第三個步驟〝the Prestige〞。
還記得Sarah的外甥說:「那牠的兄弟呢?」如果Fallon的女兒也問:「你的兄弟呢?」這一定很諷刺。魔術本來就是假的,人是不能被切一半後再活過來;當然,被吊死的兄弟不會再出現在人生的舞台。(在這裡附帶一提,這場戲Bale對於這個把戲被小朋友猜中展現出來的表情真是一絕,將那種融合吃驚與尷尬的情緒表現得十分完美。)
徹底自我犧牲VS殺生----雙胞胎VS複製人
兩兄弟為了魔術自我犧牲,將兩個人的人生融合成一個。Alfred跟Fallon都很辛苦,常常沒辦法對自己喜歡的人表達自己的真心,為了魔術傷害自己也傷害自己的情人。雙胞胎的可能直到很後面我才猜出來,至於複製人,別鬧了,會不會太扯。姑且先不管這個脫離這部寫實戲劇太多的設定,一個人勇於每天殺死自己一次,並且在不知道自己是否會〝再活過來〞的情形下,做這種表演,需要非常大的勇氣。被認為無法自我犧牲的Borden,徹底隱藏自己的秘密,直到死後才自己揭開雙胞胎的秘密;而不願意殺生的Angier,則用詭異的自殺來維繫魔術的存續。故事的最終Alfred跟Angier都死去了,但Fallon並不是勝利者,因為他也失去了許多。
觀眾的表情
片末,Fallon跟Angier爭論魔術的代價,但這兩個人根本牛頭不對馬嘴。Fallon指的代價是〝付出〞,所以他認為自我犧牲是魔術的代價;Angier的代價是指〝回饋〞,所以他認為觀眾的表情是魔術的代價。在這段看似放入人生哲學的戲哩,卻用不合邏輯的方式表達,實在非常格格不入。但令人覺得不解的地方在於,已經對魔術著魔,破壞對方是為了竊取魔術而不是報仇的人,從這樣的人嘴裡吐出〝為了觀眾的表情〞的遺言,實在令人摸不著頭腦。最後這一場戲,確實是整部電影的高潮,但在邏輯上卻一整個混亂,可惜了。
推測Fallon脫下變裝的場合:
1. 進入未來太太Sarah的閨房,這也是第一次使用transported man。~”~
2. 參加Angier太太Julia的葬禮。
3. 手指被Angier射斷(宣稱不知道打了什麼結),但與最後回憶相違背。最後回憶片段暗示Fallon的手指是被Alfred切斷,且出現手指又再度流血加以佐證。我比較傾向,被射斷手指的是Alfred,之所以會回答不知道綁了什麼結,只是一種推託之詞,跟之前出席葬禮的情形不同。
4. 看展覽+跟Sarah在街頭親暱,享受親子樂趣。身為一個機關師,偶爾看看展覽激發靈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
5. 新家面前??
6. 不要再去惹Angier
為什麼人頭轉過來不是字,因為這是一個兩面都是人頭的硬幣。By Harvey Dent(誤):一個小孩變成Harvey Dent的由來
資料來源:
1. 電影海報來源
All rights reserved
Categories: Comments
2009年2月9日 星期一
2009年2月8日 星期日
中獎了----好慘
一直非常期待這個星期五上映的電影----〝班傑明的奇幻旅程〞,甚至還參加了幾個電影試映票的抽獎。雖然我明知試映的時間我沒辦法配合,但因為實在太想看這部片,所以抱著〝反正也不會中〞的心態,姑且一試。沒想到蘋果日報居然通知我,中了星期二晚上大直美麗華試映票兩張。
經過昨天一整個完上的長考,想出了幾個選擇以供參考。領獎時間為明天(2009/2/9)上午10:00~12:00/下午2:00~5:00,只有這天可以領獎,而且還要大老遠跑到內湖親自領取。
方案一:去領,但是今天先尋找買家。不過,賣試映票有沒有犯法阿?
方案二:去領,先在網路上徵求有時間去看的網友,在內湖贈送給對方。
方案三:十點才可以領,我要去看台北國際書展耶~"~
想來想去,只有方案三最符合我的意思。真是可惜了我的好運,也真是可惜了這兩張電影票。想到之後還要自己掏腰包買,就覺得……唉。All rights reserved
Categories: General
2009年2月1日 星期日
羊男的迷宮------純真才是最強大的力量
1944年的西班牙,內戰已經結束,仍有武裝民兵躲藏在山中與法西斯政權對抗。小女孩Ofelia跟隨著懷孕的母親前往繼父的營區,繼父—上尉Vidal —是營區的最高指揮官,也是一位殘酷無情的人。面對裁縫師父親的過世,母親的改嫁,陌生的繼父,即將出世同母異父的弟弟,以及營區戰亂變動的環境,小女孩Ofelia選擇以虛幻的童話世界逃避現實的苦難。
在童話世界裡,小女孩化身為地底王國國王的女兒—夢安娜公主,並為了回到地底王國而努力。她必須在滿月前完成牧神1交待給她的三項任務,才能確認她本質的完好,沒變成凡人,這樣才能順利地回到地底王國。
在虛幻的童話世界裡,Ofelia跟牧神形成一種特殊關係。牧神一方面宣稱是夢安娜公主最謙卑的僕人,但一方面卻嚴厲地要求小女孩完成最終任務,並且不得有所懷疑。同時戰爭正在進行中,且她的母親也因為難產而過世。小女孩依據牧神的要求帶著她剛出世的弟弟來到地底王國的入口接受最終任務的考驗。
牧神與Ofelia的特殊關係
而現實世界裡,戰事的局面從剛開始的民兵一路挨打,漸漸轉變為對營區不利。最後,現實世界跟虛幻的童話世界在迷宮會合。
感想:
小女孩的第一個任務要到枯萎凋零的橡樹根部,將魔法石塞近蟾蜍獸的嘴巴,從它肚子裡取得黃金鑰匙,這樣橡樹才能再次繁茂。在橡樹根部遇到蟾蜍獸的時候,小女孩這麼說:「你不覺得很可恥嗎?住在這下面,吃這些蟲子,長這麼肥,然後樹死掉。」蟾蜍獸:(吃掉小女孩臉上的蟲子)。這裡可以徹底看出小女孩的童心未泯,跟天真爛漫的一面,也反映出童話世界裡簡單的善惡二分法則。蟾蜍吃蟲是求生的本能,但因為蟾蜍的外表醜惡再加上害樹死掉,所以只好接受夢安娜公主的制裁。
蟾蜍獸的家—橡樹的根部
第二個任務是要到吃小孩怪物(Pale man)的家裡拿寶刀。沿著富麗堂皇的長廊走去,映入眼簾的是佈滿豐盛菜餚的餐桌,還有正襟危坐但看似睡著的怪物。之所以稱他為怪物,是因為在怪物的臉上除了可以看到一個血盆大口外,只能見到兩個疑似鼻孔的小洞,沒有眼睛。小女孩順利地拿到了寶刀但卻破壞了遊戲規則,她吃了兩個桌上的葡萄,也因此讓我們知道怪物的眼睛在哪裡。破壞規則的小女孩暗示著無法克制內心衝動的心靈,人們總是會有〝再一下就好〞〝……又不會怎樣〞;無法克制衝動的結果,往往需要更多的代價才能彌補。牧神捨棄小女孩:「你失敗了,再也回不去,你的靈魂將永遠與凡人同在,你會跟他們一起老一起死,你的所有記憶會隨時間逝去,我們也會一同消失,妳再也看不到我們。」不能回到地底王國成為夢安娜公主,對小女孩來說已經是再嚴厲不過的懲罰了。牧神在這裡象徵著每個人掌控自我的能力,即便我們偶而會因為貪嗔癡而犯下錯誤,但犯錯後還是有最起碼的自我反省與自我懲罰的機制,幫助我們成長。
吃小孩怪物的家
它的眼睛在這裡
看到這個怪物在〝追〞Ofelia的時候那種噁心的感覺真的很難用言語形容。因為怪物的眼睛在手上,所以他移動的速度很緩慢,緩慢中又帶著點詭異。一方面,怪物伸長著手四處〝看〞小女孩跑到哪,一方面怪物又緩慢移動,步步接近小女孩,真是超噁心的!
我的眼睛在這裡
吃小孩怪物追Ofelia
電影裡除了兩個互向平行時而交錯的世界,也有些信念在互相撞擊。醫生被上尉發現暗地幫助山上的民兵時,上尉質疑醫生為什麼不服從他,醫生:「為服從而服從,不去質疑或思考,只有上尉這樣的人能做到。」但後來牧神指派最終任務給小女孩的時候卻說:「我決定再給你一次機會,妳保證做我跟你說的?你會做任何我要你做的,不去質疑……不要質疑。」小女孩按照牧神的指示將她弟弟帶到迷宮,但最後小女孩還是按照自己的判斷勇敢地下決定,達成了最終試驗。
若說醫生說的這段話是這部電影的中心主旨一點也不為過。看到紅線停了幾輛汽車,便認為自己停也沒什麼大不了,這便是犯了推卸自我責任,以及怠惰不思考的錯誤。同樣的,軍人保家衛國似乎是再正當不過的事,但你看到其他人因為上級的指使開始變成殺人機器的時候,是否曾經想過,沾滿鮮血的是自己的雙手,卻妄想將責任推卸給高級權威;殺人的士兵,除了該負殺人的責任,更該負的是不去質疑以及思考的罪過。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孩子,只是隨著時間流逝,這個孩子慢慢變小,小到我們忘了她的存在。小女孩心中的孩子是夢安娜公主,她化身地底王國的公主四處冒險,期望能回到他親愛的父王身邊,但她更希望的應該是藉此躲避外界的紛紛擾擾。很不幸地,夢安娜公主還是一再地被提醒,妳只是Ofelia。誠如小女孩的母親說:「事情沒那麼簡單,妳快長大了,妳會發現生活不是童話故事,這世界很殘忍。你會學到,即使會痛苦。……魔法不存在,不只對你,對我或對任何人。」
在許多人心中的小孩慢慢變小的同時,也有一部分的人努力地想將心中小孩喚醒,但現實的壓力往往像Ofelia的母親,一再地提醒我們:「這世界很殘忍。」Ofelia就像我們心中的小孩,或許沒有慢慢變小,她就在那裡,但我們已經漸漸習慣對他視而不見,甚至在童心出現的時候,還會感到羞赧、不安。
每個童話故事最後都會有個老套的結尾,這部電影的童話故事部分也一樣,小女孩回到了地底王國,見到他已故的父親、母親,成為了夢安娜公主。電影在開頭與結尾的地方互相呼應,分別將整個童話故事的開頭與結尾描述出來。觀眾老早忘記剛開演時導演丟出的謎題,然而,在結尾的時候導演完整地平鋪直敘地將疑惑解開。在Ofelia說故事的同時,觀眾也正在看著導演說故事。以下是夢安娜公主地底王國故事的開頭與結尾: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地底王國,那裡沒有謊言和痛苦。夢想人類世界的公主在那住著,她夢想著藍天,輕柔的微風和陽光。有一天,公主躲過了守衛,逃出了王國。但外面刺眼的陽光使他盲目,抹去了她的記憶;她忘了她是誰,從哪來,身體承受著寒冷、疾病與痛苦。最後,她死了。然而她的父王,始終相信她的靈魂會回來,也許以另一個身體,在另一個時空。他一直等待到嚥下最後一口氣,直到世界停止了運轉。............................................
據說公主回到父親的王國,以正義、愛心治理了地底王國好幾百年,為人民所愛戴。她在地上只留下一些細微的痕跡,只有那些知道如何看的人才會發現。
夢安娜公主
夢安娜公主的胎記
冷血殘酷的上尉
中文版海報
仔細看周圍的樹枝
預告片:有點小問題,吃小孩的怪物的眼睛原本應該放在盤子上,可是預告片裡的盤子上卻空無一物。
主題曲:片中營區幫傭Mercedes唱給Ofelia的搖籃曲
注釋:
1. 電影中牧神(Faun)的自我介紹:「我有過許多名字,古老的名字,只有風和樹知道怎麼唸。我是山,是森林和土壤。我是….牧神。你最卑微的僕人,殿下。」(農)牧神是羅馬神話故事中的人物,具有半人半山羊的形態。而相對於Faun在羅馬神話故事,Pan則是希臘神話故事中相對應的角色,這也是英文片名—Pan’s labyrinth—的由來。
資料來源:
1. 電影劇照來源
2. 官方網站: http://www.panslabyrin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Categories: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