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8月22日 星期一

愛在暴力公園

愛在暴力公園
Love at Goon Park: Harry Harlow and the Science of Affection

愛在暴力公園

作者:Deborah Blum 著
譯者:鄭谷苑 譯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2004 年 06 月 01 日
規格:平裝 / 408頁 / 正25開
ISBN:9573252309

在學術發展的過程中,難免都會有一些學說到後來走火入魔,反而變成了邪說。心理學是近代科學發展中最常被導入極端歧途的科學,有些遺毒甚至到今天都還被一般社會大眾所接受奉為圭臬。曾經有一段時間,科學家甚至臨床醫師都質疑母愛的必須性及重要性,除了一次世界大戰當時的時代背景,許多的孤兒、棄嬰和寄養家庭的小孩外,那些因病住進醫院的嬰兒也都嚴格受到控管;當時的衛生環境不佳,病菌肆虐,而母親更是容易藉由親吻撫摸嬰幼兒造成感染,更進一步使得臨床醫師支持行為學派的理論。

但本書的主角,亨利.哈洛,藉由小心的實驗,當然也有些運氣,破解了母愛的迷思,深入了未知的叢林。一個好的母親,溫暖、能動作、有感情,而且能適當的抱緊及推開嬰兒,讓他能好好的出去闖一闖。哈洛的研究對後來的心理學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那些走偏鋒的行為主義也因此慢慢式微。

這是一本關於心理學家的傳記,除了一些有趣的實驗,劃時代的思考邏輯外,更多的著墨是在於哈洛的生平、出身以及他對抗挫折及環境的想法與手段,當然更有一些對他的平反。如果你對母愛有興趣,你一定要來看這位確立母愛重要性的科學家的傳記。

後記︰在行為主義漸漸沒落的時代,愛似乎取代了一切,誠如我開頭說過的,心理學是最容易走入歧途的科學;同樣的,在愛的研究發展上也是一樣,母親對嬰兒的早期發展具有重大的影響,但絕不能將所有幼兒時期出現的不正常發展歸罪於一個冷漠的母親。例如,曾有科學家將自閉症歸因於小孩有個不善表達感情的媽媽,〝冰箱媽媽〞,所以導致她的小孩也感情封閉,這是大錯特錯的。

處在愛的教育盛行的當代,似乎任何的處罰行為都會招致社會的批評和良心的譴責;特別是那些接受西方教育的父母親,總是將愛掛在嘴邊,並宣稱他們是從來不打小孩的,因為小孩是個個體,不是隸屬於家長。別傻了,這些不使用體罰的家長,對於小孩的折磨或許更加的嚴厲,因為取而代之的是精神的折磨;例如叫小朋友面壁罰站,還要他說︰我不乖,等降低自尊的言語,又或者把小朋友關禁閉,不准他們從事正常的社交活動,當一個人甚至是個〝小人〞失去了與外界互動,其後果跟內心的煎熬比肉體的痛苦可謂百十倍不止。但這樣小孩就會乖嗎?

小孩是用〝教養〞的,全然的打罵教育和愛的教育(精神折磨?)都是不對的,讓小朋友受點皮肉之苦,讓他用身體記住也是必須的;千萬別因為打罵招來的社會壓力而動輒得咎,更別因為隔壁老王(為什麼隔壁都是老王?)說他的小孩不打不罵還不是個個都聽話孝順,就放下教鞭;你會因為榕樹下那個八十歲的老阿伯說他抽了四十年的煙還不是好好的,就懷疑吸煙與肺癌的關係嗎?當然不會,更何況,別人家的乖小孩,可能是因為天生就是個乖小孩當然就不用怎麼教;但是也有可能那些乖小孩私底下個個都是浪蕩子,所以家長們也不用因此太難過。什麼樣的品種,就怎麼教,正所謂因材施教嘛。

後記又寫得比本文長,真是糟了兩個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是給我的鼓勵,歡迎留言。